已有1条回答
厌学的孩子通常不会主动去上学,因为厌学情绪往往源于心理压力、学习困难或环境不适应等因素。要帮助孩子重返校园,需从心理疏导、学习支持和生活调整三方面入手。
厌学的孩子会主动去上学吗
1、心理疏导
厌学情绪常与心理压力有关,如学业负担过重、家庭期望过高或同学关系紧张。家长应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,避免过度批评或施压。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或家庭沟通,帮助孩子释放情绪,重建对学习的兴趣。例如,定期与孩子进行轻松对话,了解他们的内心困扰,并给予情感支持。
2、学习支持
学习困难是导致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家长和老师可以共同制定适合孩子的学习计划,避免任务过重。例如,将学习内容分解为小目标,逐步完成;或通过趣味教学方式,如游戏化学习,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。同时,鼓励孩子参加课外活动,培养多元兴趣,减轻学习压力。
3、生活调整
健康的生活习惯对改善厌学情绪至关重要。确保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饮食,避免过度使用电子产品。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参与户外运动,如跑步、游泳或骑自行车,帮助缓解压力,提升情绪。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,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稳定性和安全感。
孩子为什么会厌学
1、学习动力不足。
这种现象在中学生中相当遍遍。这部分学生中,既有头脑清醒,对问题有自己的观点,学习不错的学生,也有学习能跟上进展,但没有学习热情的中等学生;还有学习有些费劲,但自己尚知尽力的学业稍差的学生。面对学校中剧烈的竞赛,他们遍及的心里感受是,学习没意思,迫于形势又不得不学,可学着又觉没劲。
2、丧失学习爱好。
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学业不良者。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苦差事,简直是活受罪,彻底丧失了学习爱好,但迫于形势和家长的要求,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,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,对学习无精打采,缺少积极探索的意向,上学便是为了拿到一纸文凭。
3、底子不学习。
这部分学生终日浑浑沌沌,虽然每天背着书包上学,但实际上是为了消磨时光。他们的爱好在于玩耍、逛街、上网。有的与教师缺少感情,关系紧张,拿起书本就头痛,坐在教室就犯困。对这部分学生,家长感到头痛,教师感到棘手,有的辍学丢失,也有的被社会上的坏人撮合威逼,走上过错的道路。
孩子厌学,家长怎么引导
1、激发孩子内在动力以消除学习倦怠。孩子内在动力缺乏主要是因为学习任务加大,初二的学习任务是整个初中阶段最繁重的,孩子需要时间来适应;几次月考失利后产生习得性无助感,消极对待学习,甚至逃避学习;孩子将学习效果不佳归因在自己的能力差,从而产生羞愧和无力感。
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,首先要帮助孩子分析学习落后的主客观原因,学会正确归因,不要一味地否定自己;再就是帮助孩子从基础较好的科目开始,积累成功体验,激发求知欲望;及时总结孩子的每一个进步,采取正面强化的办法,鼓励、陪伴孩子持续努力,逐步褪去厌倦心理。
2、培育孩子自主意识以增强学习责任。当老师和家长不断要求学生专注于学业时,青春期的少年为了彰显自主性,刻意违背家长和老师的意愿,即使并不那么讨厌学习,也会因孩子的逆反心理选择消极面对,久而久之便开始厌学。
培育孩子自主意识,首先引导孩子自主思考学业规划,制定具体可行的学习计划,形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责任意识。其次培养孩子学习责任感,帮助孩子认识到,努力学习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,而且通过学习提升个人素养和能力,进而回馈社会和国家,这是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“人”的应有之义。
3、营造支持系统以塑造宽松学习环境。厌学和家庭教育有一定关系,如果采取打压式教育,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挫败感;“望子成龙”“望女成凤”带来巨大压力,影响心理状态;有孩子因为成绩不好被教师忽视或同学排挤,陷入情绪低谷;还有家庭出现重大变故,导致孩子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无法专心学习,从而出现厌学。
营造积极的学习支持系统,一方面要积极地与孩子沟通,增进亲子关系,改善家庭氛围,接纳孩子成绩的波动、情绪不稳定,帮助孩子平稳度过困难期。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生活,当孩子存在学业问题时,给予足够的物质资源和情感支持,不指责、不挑剔,营造一个低压力、有安全感和秩序感的温馨氛围;加强家校沟通,与老师一起营造温暖包容的学习氛围。引导孩子劳逸结合,体育运动有助于缓解厌学、抑郁、焦虑情绪;美育可以帮助其转移注意力,释放压力,挖掘心灵深处的能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