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教育吧

当前位置:

家庭教育吧  >  问答中心  >  妈妈经常对孩子发脾气的后果

妈妈经常对孩子发脾气的后果

2024-10-22 17:14 1

已有1条回答

妈妈长期对孩子发脾气,可能会影响孩子与妈妈的亲子关系质量,使孩子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,甚至会影响孩子以后和其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。

妈妈经常对孩子发脾气的后果

1、会使孩子内心极度“缺爱”,还有些膨胀,也会经常的出现情绪失控状态,无法与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,随时随地不分场合地发泄自己的负能量。

2、面对吼骂,孩子内心还可能会产生排斥感,于是会想尽办法去回避。那么,他在处理事情时亦会更加小心谨慎,甚至变得优柔寡断,前怕狼后怕虎,不知该怎么是好。如此导致孩子的性格变得懦弱,在日后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畏惧、抗拒心理,缺乏应有的担当以及强烈的责任感。

3、产生逆反心理。心理学中有个说法叫做“习得性无助”,即长期处于某种情况下,抵抗不了就慢慢接受,不做任何反抗。故久而久之,当妈妈再次吼叫时,孩子会认为反正不管我怎么做,结果都一样。有的甚至出现逆反心理,越不让做什么,我就偏要做,反正你都不会认同我。

4、对孩子发脾气让孩子变得自卑。如果妈妈经常用消极的语言吵孩子,慢慢会让孩子形成自己就是妈妈说的那样的那种思想。比如孩子在擦桌没擦干净,妈妈吵孩子说他真笨,慢慢就会让孩子觉得,自己就是很笨,什么也干不好。本来无忧无虑的孩子在妈妈的叫嚷下变得郁郁寡欢,慢慢就开始自卑起来。

所以,妈妈不要经常对自己孩子发脾气,因为你的行为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,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。

孩子不听话家长如何控制情绪

1、明白发脾气会对孩子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

当家长在发脾气时,孩子的心中会充满恐惧。家长经常对孩子发脾气,会导致孩子没有自信,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,性格比较孤僻、冷漠,难以获得幸福感。

2、学会自我缓解情绪,保持冷静

当孩子的行为令你愤怒时,要尝试做深呼吸,先让自己冷静下来,再和孩子沟通,可以让孩子知道你此时的情绪。比如:“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让妈妈很生气”,交流时语气一定要温和。

如果深呼吸后,你还想发火,就马上离开现场,找一个地方(比如阳台)缓和情绪,等自己冷静下来,再回到孩子身边,用理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,而不要对孩子大吼大叫,甚至打骂。

3、批评孩子要放低声音

低声音可以让人情绪平和一些,有利于沟通,还可以先发制人,不让孩子用高嗓门。生活中家长高声责骂孩子时,孩子也会高声反抗,导致两个人一肚子的气,不欢而散。

4、不要伤害孩子自尊心

家长要就事论事,不要随意讽刺孩子,不要用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语。比如“你怎么这么笨,就你这样你能干什么……”

孩子不听话家长怎么办?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孩子进行沟通,孩子应该能听得进去。

1、孩子只有在被尊重的情况下,才会听大人的话。

所以我们同孩子讲话的时候一定不能用命令的口气去指使他,我们对孩子说话就应该像对朋友说话一样,对客人说话一样,客客气气的,这样孩子听着舒服,他自然就愿意听大人的话了。

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和东西弄得乱七八糟的时候,做家长的一生气就会对孩子大喊大叫:“你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东西都收拾好?”这种说话的语气直接导致孩子和家长对抗,有的孩子就会这样想:“我就不收拾,看你还怎么要?”

如果换一种说话的语气:“宝贝儿,我们一起把玩具收好怎么样?"孩子就会很乐意的抢着和妈妈一起收拾起来。

因为每个人都愿意听好听的,都不愿意被别人吼,不愿意被别人说,孩子也是一样的。

2、有什么要求要提前和孩子商量好

好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一套自己的要求和标准。如果孩子没有去做,或者是做不到,他们就会很生气,他们却从来不去提前和孩子讲好,而是一味的要求结果。

比如说穿衣服,孩子以前不会自己穿,突然有一天大人让他自己穿衣服了。孩子的裤子有可能会前后穿反,孩子的上衣扣子有可能会扣的不齐,孩子的两只鞋子有可能会左右穿反。如果这个时候家长一看到了,就会生气,说:“你看你,这衣服穿的乱七八糟的,这么大了,连个衣服也不会穿。”

这时候孩子首先听到的就是无缘无故的指责,但是具体怎么去做他不知道,要做成什么样,他也不知道。那么大人说的话,渐渐的他就会不耐烦,不愿意去听。

如果在穿衣服之前,大人先教孩子一遍上衣扣子怎么扣,裤子哪一面朝前穿,左右两只鞋子该怎么分辨。那么孩子在穿衣服之前应该心里大致有一个底儿,如果再穿错了,父母说她,他也不会觉得怎么样。

所以不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,都要给孩子提前讲好事情要怎么做,要做到什么样。不能不管不顾,孩子做错了就批评,这样对孩子自己来说,都不知道是为什么错了,孩子会发蒙。这样孩子怎么能去听家长的话呢?

妈妈经常对孩子发脾气的后果 妈妈经常发脾气对孩子的影响 妈妈经常对孩子发脾气怎么办
上一篇:孩子沉迷电子产品怎么办 下一篇:三年级的孩子叛逆期该如何教育引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