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教育吧

当前位置:

家庭教育吧  >  问答中心  >  孩子手机没收后的心理

孩子手机没收后的心理

2024-07-16 11:21 588

已有1条回答

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都拥有了手机,这方便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系,但手机中的网络世界很容易会分散了孩子的精力,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学习。很多家长会选择直接没收孩子的手机,严格控制孩子与手机接触的时间,那家长有没有了解过没收后的心理呢?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!

孩子手机没收后的心理

如果是强制没收手机的做法,这样容易让孩子有逆反心理。孩子刚接触手机的时候,被手机上新鲜有趣的内容吸引,如果家长没有适时出来规范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,长久下来,孩子就会认为玩手机是随心所欲的。

到家长发现孩子沉迷手机,想要对孩子的行为做出纠正的时候,孩子已经习惯了“玩手机是日常生活一部分”的心理,家长此时做出强行干预,就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。

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,往往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,认为孩子必须听自己的,不听话就采取强制性的手段让孩子听话。但是现在的孩子个性很强,三代同堂的孩子往往有4个老人同时疼爱,在家里就是小皇帝般的存在,被迁就、偏爱惯了。

没收手机确实可以让孩子远离手机,但是突然失去手机,会让孩子的内心出现一个无法弥补的大窟窿,就像刚断奶的婴幼儿一样,突然要孩子戒掉一个已经习惯的行为,过程自然是十分痛苦的。

婴幼儿会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,长大后的孩子知道哭闹未必有用,就会采取其他更加极端的办法和父母对抗。而且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后,不管你跟他说什么道理,他都听不进去。

因为孩子内心启动了一个防御机制,认为父母的话就是在“诱骗”自己,从而让孩子无法把父母讲的道理听进去。

没收了孩子的手机之后的真实案例……

我认识的一位妈妈,因为孩子沉迷手机,上星期把他手机收缴了。前天陪孩子出门,他见到一个小吃店,说要去买点吃的东西。但妈妈在车上等了六、七分钟还没见他回,就自己下车去小吃店看看。

孩子正在店里一个角落,玩一部智能手机。他一看见妈妈进来,就赶紧收起手机。问他手机是谁的,他很不高兴地说是借同学的,之前因为母子之间为手机多次发生冲突,所以,妈妈也没有逼他交出来,就跟他说:尽快还给同学吧,今后不许找同学借。

从这件事我们发现一个事实:我们不给孩子买手机,或者孩子没有手机玩,迟早有一天,孩子一定会从别的地方,用他的方式获得手机来玩的。

借他人的玩——耗费自己的时间、情感等,以讨好建立社交关系而换取。

偷他人的玩——趁他人不知情,不注意时,私自取走他人财物。

抢他人的玩——以损害德性和良知的方式,“霸凌”他人获取财物。

接受馈赠玩——接受他人馈赠,而导致“被爱”认知的重新定义。

限制孩子玩手机,父母应该怎么做?

有一种能让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,“约法三章”:玩游戏可以,但要约定时间和规则,一旦违反,要承担违约责任。通过这种方法,没有任何一方会输,可以称之为“没有输家”的冲突解决办法。

跟孩子“约法三章”的好处是什么呢?它会让孩子更有参与感,孩子在完成约定时会更有积极性,成功率也更高。与父母强加给自己的命令相比,孩子会觉得约定的方案是自己的主意,对他自己参与制定的方案有更强的执行动力。

在和孩子“约法三章”时,要注意四点:

1、要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行为

比如: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,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。目标要具体、明确,便于测量。

相比“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太长”,“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超过1个小时”就更容易测量。目标具体、明确,孩子就更容易操作。

2、要清楚地说明孩子完成约定可以得到什么,和没有完成约定将失去什么

在此过程中,要少说“不”,多说“可以”。比如:“如果你完成了约定,可以去看一场电影”,而不要说“如果你没有完成约定,就不能看电影”。两个说法意思虽然相同,但如果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,他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。

3、要把约定书面化,并张贴在家里的显眼处,让孩子和家长时时刻刻可以看到

当孩子完成了约定,哪怕是阶段性的约定时,父母都要及时给与鼓励。当孩子没有完成约定,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也绝对要承担。如果不追究违约责任,约定就没有丝毫约束力了。

4、最重要的一点,就是要注重“约法三章”的“约”字

在达成约定的过程中,要尽量吸取孩子的意见。千万不能把“约定”变成父母单方向的“命令”。任何时候,我们的家庭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就,都必须建立在无条件的爱孩子、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的基础上。

否则,无论我们的教育方法或教育内容是多么的正确,对孩子的未来是多么的有价值,都难以最后实现我们教育的期望,对我们的孩子成长构成真正的意义。

叛逆孩子的心理疏导 孩子讨厌写作业的心理 厌学的心理如何疏导孩子
上一篇:小孩自尊心太强是好事还是坏事 下一篇:孩子为什么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呢